【新闻】专访芮效俭:见证中国80年
本篇文章1375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社华盛顿7月10日电题:采访芮效俭:见证中国80年
中新社记者张蔚然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日本人对成都的轰炸。 最坏的时候,房子的地板被炸毁了。 之后,家人在家后院挖了个防空洞。 这是我小时候的深刻记忆,它影响了我的中国观。 ”。
80多年的美国前驻华大使勒内最近在华盛顿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谈了80年他眼中的中国变迁。 经历了南京的诞生、成都的成长、上海的学问、中国的抗战和国共内战,亲自参与中美建交谈判,代表美国使节了中国。 这些经验使芮效俭见证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贫困到繁荣的过程。
芮效俭1935年出生在南京,1岁时与父母一起回美国,1938年全家人再次回中国,父亲教书,在位于成都华西水库的金陵大学校园度过了7年。 他的经验在美国“中国通”中是“独一无二”,四川话曾经说得比普通话好。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他学习避免日军轰炸,领略峨眉山的美景,看到普通中国人的贫困。
芮俭对中新社记者说。 “成都和当时的大部分中国地区一样落后,我家与成都隔河相望,进城需要先过桥好几英里,道路泥泞。 只要离开大学校园,周围就是稻田、油菜田、玉米田。 川西平原上很多河里没有桥,卡车不得不暂时修建板浮桥。 80年后看地图,成都市扩大了好几倍。 我住的乡村现在简直是市中心,这代表着中国多年来的巨大变化。 ”。
他说,很多美国人现在没有机会见到中国农村,本人在中国农村长大,知道中国来自哪里,所以注意中国的巨大变化时有参照对象。
从年轻的学校到中国,芮效俭的人生还和中国“相遇过三次”。 1948年,芮效俭一家从美国再次回到中国,他在南京和上海学习,经历了国共内战,1950年回到了美国。 1978年,他回到中国大陆,担任美国驻华联络处副主任,参与邦交谈判,期间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至少5~6次小范围内会面。 从1991年到1995年,他在双边关系困难时担任驻华大使,目睹了中国经济起飞和两国领导人多次会谈,要应对一些摩擦和紧张。 比如“银河号”、美国对台军售、台湾地区领导人访美等。
总体来说,勒内认为中国迅速发展,美中关系在起伏中前进,多亏了两国领导人的战术观点和解决美中关系的良好方法和良好方法,这在今天也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
他高度赞扬当时两国领导人毛泽东和尼克松“罕见发现的内在力量和远见”。 20世纪70年代初,尽管两国没有外交关系,属于敌对阵营,尼克松希望访华,毛泽东同意访华。 这完全是“超常规”的行动方法,双方承担着政治风险,但也看到了共同的利益。
用所谓的“超常规”方法行动的典型包括他尊敬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 芮俭提出:“在中日领土争端问题上,他创造性地‘保留争论,进行共同开发’。 如果美中不能彻底处理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他有勇气推进两国建立邦交等。
芮俭说:“继邓小平之后的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是‘有能力的领导人’,也是美国‘能与之交往’的领导人。” 他观察习近平提出的中海外交战术目标,中美领导人的会面越来越频繁,这是“好事”,两国的对话机制和途径更多,有利于管理问题。
“过去38年来,我一直在和中国交往。 有些人每次说现在的美中关系处于最糟糕的时期,都觉得他们真的不知道在说什么。 他们没有回顾历史,也没有亲身经历过两国关系紧张的时刻。 美中两国管理紧张关系的能力真的比1980年代好得多。 ”。
标题:【新闻】专访芮效俭:见证中国80年
地址:http://www.qshlnw.com/qqsjzx/55232.html
免责声明:全球招商加盟网是一 个集创业、加盟、连锁、商机、代理、致富、投资等海量信息的垂直媒体,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招商加盟网编辑将予以删除。